【资料图】
6月2日,“小学生校内被老师开车撞死”后的第十天,孩子母亲杨女士在小区内坠楼身亡。据报道,孩子走后,孩子母亲一直沉浸在悲痛当中,后来又遭到网暴。目前,当地警方正在对杨女士跳楼与网暴之间的关联进行调查。与此同时,多个发布恶意言论的账号已被平台禁言,其中有的账号被永久禁言。
杨女士遭遇不幸后,网络上出现大量恶意评论,对她的穿着和身材肆意评价;还有自媒体认为她不过是想多要赔偿金。杨女士跳楼,网暴者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相信警方会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但网暴无疑是生命不能承受之恶。多年来网信等部门打击网暴,力度不可谓不大,之所以收效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键盘侠的扭曲心态,或以为自己在匡扶正义,或以为是在开玩笑。通过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将明枪暗箭射向每一名当事人,既不会顾忌当事人的感受,也不顾及公德和法律。
其次,法不责众心理是网暴者的另一个护身符。隐匿在网络中,混在人群里,现实中不敢表达的欲望投射在网络世界,现实中的不满施加给了网线另一端的陌生人。以为没人看得到自己,也没有人知道是谁在发起攻击。
此外,界定网暴也有一定的难度。面对公共事件,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什么程度上应被判定为网暴?防止键盘侠以“自由表达”的借口信口雌黄,除了对网暴者严惩,也要为网暴言行划定清晰的红线。不然的话,下一个舆论场里,谁又能保证键盘侠不再出手?
值得一提的是,自媒体的恶意误导也可能成为网暴的导火索。比如这次事件中,诸多自媒体争相发表自己的“高见”,把公众的注意力从事件本身转向赔偿金等话题。在网络传播力如此巨大的情况下,一份跑偏的解读很可能误导无数人;这样的解读通过评论、帖文等不断扩散,很快就能演化成难以控制的网络暴力。某些利欲熏心的网络大V,借机蹭热量、吃“人血馒头”,更是令人发指。在网络世界添油加醋,是某些自媒体的习惯表达;一次次网暴,正是这种戾气的累积。
打击网暴,尚需久久为功,必须多管齐下。2022年,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在网暴预警、保护网暴当事人等方面给出了具体操作方式;多个平台建立了审核机制,努力营造和谐上网空间。此外,也有越来越多受害者勇敢站出来,对网暴大声说不。但网暴事件一再出现,说明网暴治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光要厘清网暴的边界,更应该搞清楚网暴者的心理,通过平台限制和社会引导,对网络暴力形成多重约束。
杨女士的坠亡令人悲痛,血的教训能否让网暴销声匿迹?别让下一个杨女士出现,是整治网暴的当务之急。键盘侠们,该住手了!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