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生物域
【资料图】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
多甲总纲
软甲纲
真软甲亚纲
真软甲亚纲(学名:Eumalacostraca)是甲壳动物软甲纲中最高等及最大的亚纲,包括了3/4的种类,约21000种,对虾、沼虾等及各种蟹类均属此亚纲。
真软甲亚纲,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是甲壳动物软甲纲中最高等及最大的亚纲,包括了3/4的种类,约21000种,对虾、沼虾等及各种蟹类均属此亚纲。
腹部均为6节,背甲之间无闭壳肌,胸部附肢有分化。每一分目均有各自的形态特征。
真软甲亚纲生物主要为海生,少数栖于淡水,有些种类也有完全陆生(等足目)。
海生类型自潮间带到深海底都有分布,已知最大深度超过1万米(端足目、等足目、涟虫目)。大部种类为底栖型,部分为浮游型,栖息环境和生态特点有极大的差异。等足目的许多种营寄生生活。
原虾总目(Syncarida)
真虾总目(Eucarida)
囊虾总目(Peracarida)
原虾总目(学名:Syncarida)又名合虾总目,软甲纲真软甲亚纲中较原始的1总目。
体形狭长,呈虾形,分节明显。头部小与第1胸节愈合,其间有明显的颈沟,不形成头胸甲。前端背面复眼一对有柄或无柄(山虾目),或无眼(地虾目)。胸部共7(或8)个自由体节,较短。腹部7节或6节,发达,其中尾节短小,或与第6腹节愈合(地虾目)。
第1触角双枝或单枝,柄部3节,基节有时有平衡囊(山虾目)。第2触角原肢由2节构成,双枝,外肢鳞片状或鞭状。大颚由切齿部。臼齿部和触须构成,无活动片。胸肢为双枝型,有时末对或末2对为单枝,前6或7对各具发达的上肢1或2片,具鳃的功能,内肢发达,在第4~5节间曲折。雌性胸内肢基部内侧无复卵片(板)。腹肢共6对,前5对为游泳足,第1、2对变型,为双枝型,其余各对无内肢。无内附肢。地虾目仅有第一腹肢(2节,片状),无其他腹肢,尾肢发达,双枝型,常与尾节形成尾扇。
种数较少。包括山虾目(产于淡水,栖于沙间,共11属,16种)和地虾目(栖于地下水,沙间,共38属,约130种)。
古虾目(Palaeocaridacea)
地虾目(Bathynellacea)
山虾目(Anaspidacea)
地虾目(学名:Bathynellacea)是一目生活在地下水间隙的甲壳类。
一些物种可以忍受低盐浓度,且最少有一非洲物种是嗜热的,能够抵受达55℃。地虾目是微小及瞎眼的,脚很短及脆弱,最长只有毫米。除了南极洲及一些岛屿(包括斐济、新喀里多尼亚及加勒比地区)外,在每个大洲都可以见到它们。
地虾科(Bathynellidae)
副地虾科(Parabathynellidae)
山虾目(学名:Anaspidacea)为软甲纲的一个目。
体略呈长圆柱状,虾形。无头胸甲,头部与第一胸节愈合,背面可见颈沟。复眼有柄。胸部其他各节分界明显。腹部共6节,前5节侧甲板稍发育,尾节短小。第1触角双枝型,触鞭发达,原肢3节,第1节背面有一小裂口,内为平衡囊。第2触角原肢2节,有时有鳞片状外肢;内肢基部2节显著粗大。大颚有切齿部和臼齿部,无活动片,有3节构成的触须。第1小鄂原肢2节,发达,内肢仅有痕迹。第2小颚原肢3片,内肢1小节,无外肢。8对胸肢结构相似,除末对或末2对外,都有强大分节的外肢;内肢分为6节,末节有爪状端刺数个;底节外侧有2片状上肢,有鳃的功能;座节常与基节愈合。腹肢外肢强壮,分节,内肢退化或全缺。雄性第 1、2腹肢内肢变为交接器。尾肢发达,与尾节构成尾扇。
山虾类被认为是最原始的真软甲类(Eumalacostra-ca)。共4科11属16种,全为淡水产,底栖于沙间。
山虾属产于大洋洲南部塔斯曼岛4000米高山上的小池中;古钮虾产于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地下水中。
山虾科(Anaspididae)
掘虾科(Koonungidae)
拟山虾科(Psammaspidae)
绿山虾科(Stygocarididae)
真虾总目(学名:Eucarida)是甲壳亚门软甲纲动物之下的一个总目,过往由十足目、磷虾目、异虾目以及一个只有化石物种的狭齿虾目目所组成。根据2016年最新的分类,异虾目已被并入十足目之下的真虾下目。真虾总目物种的特征是它们都拥有与所有胸甲融合的甲壳,被称作“头胸甲”(carapace);而且它们都有眼柄。
体呈虾形、蟹形或介于虾蟹之间。头胸甲与全部胸节愈合,复眼有柄,第2触角原肢2节。大颚无活动片。胸肢在第4~5节间屈曲。雌性胸肢内侧无复卵片,鳃附于胸部附肢基部或侧甲上。腹部具有6对腹肢,内附肢有或无。许多种类腹部退化,折于胸部下面,腹肢数目减少、体呈蟹形。心脏短在胸部背面。肝盲囊多分枝。发育过程中有变态,须经若干幼体期发育为仔稚期。
狭齿虾目(Angustidontida)
磷虾目(Euphausiacea)
异虾目(Amphionides)
十足目(Decapoda)
狭齿虾目(学名:Angustidontida),软甲纲的一目。
狭齿虾科(学名:Angustidontidae)
狭齿虾科(学名:Angustidontidae)是一类已灭绝的真虾总目动物,是狭齿虾目的唯一代表。它们是食肉动物,体长约4至9厘米,生活于晚泥盆纪到早石炭纪。
它们是最早发育出颚足的真虾总目动物,其由第一或第二关节肢改良而来。
异虾目(学名:Amphionides),软甲纲的一目。
异虾(学名:Amphionidesreynaudii)是一个小型(小于一英寸长)的浮游甲壳类动物,分布于全球的热带海洋。本物种的幼体栖息于浅海里,但成长后会转往较深的海里生活。过往由于科学家只见过本物种的幼体,所以一直以为本物种是虾的近亲。当1969年该物种的成年体被观察到,本物种于1973年被归入一个独立的目级分类,成为当时真虾总目之下三个目的其中之一,只含有一个科、一个属和一个物种。
异虾成长后体长不超过25mm(英寸)。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异虾的形态比较异常,因为它们的多个身体部位都缩少了、甚或消失了。
异虾在热带海洋中具有世界性分布。这些物种在其幼体时均为浮游生物,栖息于水深不超过100米(330英尺)的海洋;但当成长了以后,通常都栖息于较深的700-1,700米(2,300-5,600英尺)位置。
异虾本来于1904年被卡尔·威廉·埃里希·齐默尔描述时,动物学家看到的只是它们的幼体,当时被认为是虾的一种。直到1969年,其成长型态才被描述。1973年,由唐纳德·威廉姆森(Donald I. Williamson)将本物种独立出来成为自己一个目。
本物种的种加词reynaudii由亨利·米尔·爱德华命名,以纪念他的一位朋友,而估计这位朋友就是弗朗索瓦·多米尼克·雷诺德, 德蒙托西尔伯爵。本属由亨利·米尔·爱德华命名时本来叫作Amphion,但这个名称早在1819年就为Hübner用了来命名天蛾科的一个属Amphion (moth)。
异虾科(Amphionididae)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