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一老一小”是每个家庭的两头牵挂,如何提高“一老一小”的幸福指数?“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成为关键举措。
成都日前正式出台的《成都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建设“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幸福样本城市,扩大多元服务供给,建设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打造全龄互动社区是其中备受关注的创新亮点,甚至划定了今后三年的目标任务——中心城区每个区建成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不少于5个,其他区(市)县建成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不少于2个。
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将带来怎样的社区服务新场景?又能否统筹兼顾破解养老托幼这两大难题?
【资料图】
近日成都发布-红星新闻深度小组联合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组成调研团队,进行多维度的调查研究。
一栋楼
一体化破解养老、托育难题?
“爷爷,这是我做的花花,送给你……” 一片欢声笑语中,2岁的二宝将刚刚制作完成的手工花朵递给轮椅上笑容慈祥的王爷爷……这是锦城社区综合体联欢会上,“一老一小”同框互动的暖心一幕。二宝是锦城社区综合体三楼咿薇托育·婴幼儿之家的日托儿童,王爷爷则是四楼“长者之家”的全托老人,楼上养老、楼下托育,是对写在综合体墙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生动注解,也是成都养老托育一体化建设,打造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的创新探索。
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是种怎样的共融模式?当托育园遇上养老机构,是否只是简单的“合并”?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走进了锦城社区综合体,探寻在一个屋檐下的“朝阳”与“夕阳”如何双龄共养。
锦城社区综合体位于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楼不高,只有四层,但人气却很旺。15时,一楼的便民服务中心内有不少社区居民在办事,二楼的社区食堂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中。“长者之家”养老中心和咿薇托育·婴幼儿之家分别位于相邻的三、四楼,但从物理空间结构上却是完全独立的,内部管理也有各自不同的体系,甚至在进每一道门之前都有一套独立的登记、消杀程序,并非想象中将托育园和养老院“合并”在一起。
成都高新区社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养老事业部总监韩静告诉记者,整个“长者之家”设有66张床位,其中包括日间照料床位7张,从每间房的窗口望出去,都能看见社区花园景致,以及居民下棋、运动等等,实现养老“不离社区不离家”。
三楼的咿薇托育·婴幼儿之家,粉红主题的走廊,充满童趣的小动物桌椅、益智玩具,温馨而舒适。园长李静说,对于成都高新区内很多“年轻社区”来说,0-3岁婴幼儿托育是困扰不少父母的难题,咿薇托育·婴幼儿之家在为年轻家长纾困解愁的同时,与“长者之家”同在一个综合体内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发挥“代际疗法”的功效。
“我们都知道,养老院能给予老人的是生活上的照顾,但精神上的陪伴和慰藉更值得关注。因此,我们将‘一老’‘一小’联系起来,通过彼此互动,比如陪伴玩耍、做手工等,以孩童的笑语,提供精神陪伴的同时,还能助力老人身体的康复。”李静说,虽然在空间上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学习区域相对独立,但是孩子们每天下楼活动的户外公共设施空间则由老幼群体完全或部分共享。同时两个中心还定期不定期举办一些联欢活动,促进老幼在相互交流中促进代际间情感、知识与文化的传递。
“一老一小”
养老托育一体化难在哪?
同一综合体内,独立空间与共享空间的细节,是对幼与老的关爱和专业性的直接体现。韩静和李静在工作上既是邻居,也是同事,分属于成都高新区社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养老和托育板块,在近两年的“老幼共融”实践探索中有一个共同的感触——市民对于养老、托育的需求越来越大。
七普数据显示,成都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总量超过376万人,预计2025年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总量增加至464.8万人,老龄化率19.99%,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基数进一步加大,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加。七普数据还显示,成都0-3岁人口达56万余人,预计2025年全市3岁以下婴幼儿人口总规模增加至60万,按照2025年每千人拥有4.74个托位数的标准,成都需提供婴幼儿托位11.4万个,缺口达5.7万个。
需求持续增加的同时,供给结构不优、区域配置不平衡也让“一老一小”养老托育工作充满了挑战。“面对养老托育的迫切需求,养老托育一体化建设可作为一种新的路径探索。”对国内外养老托育一体化进行了充分调研后,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养老托育一体化”课题组负责人董楠提出了这一观点。所谓“养老托育一体化”,是基于代际融合理念和代际学习理论,将养老与托育服务相融合,在同一空间下进行老幼照料、代际学习和互动交流。当然,董楠同样坦言,作为一种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及托育服务供需失衡的创新模式,对标国外城市先进经验,国内城市“养老托育一体化”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北京、武汉、南京等地虽曾尝试老幼同养机构,但因种种原因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一老一小”代际融合设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比较薄弱。
一面是人们对于养老托育服务的刚需强烈,另一面则是“一老一小”共融设施和服务的相对匮乏,“养老托育一体化”到底难在哪儿?董楠介绍,很多国家配建了“一老一小”融合型设施和空间,“养老托育一体化”已经形成成熟的发展模式,比如德国的“利多多代屋”,通过构建非血缘关系的代际间公共开放空间,促进儿童、青年人、老年人等多代人群开展社区层面的生活帮助、情感交流等。
“在‘小’方面虽然各国并非严格以托育“0-3”岁年龄界定,但融合发展的部分做法对我国‘养老托育一体化’具有借鉴意义。”董楠在调研中发现,从目前国内养老托育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看,这一探索在很多方面,比如养老托育一体化建设涉及的建筑改造、共融空间打造,以及安全隐患、专业人才储备等等都面临着挑战。
“老幼共融”
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该如何打造?
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这一新模式对成都来说虽并不陌生,但“养老托育一体化”发展还有不少难点需要突破。
调研组通过走访调研发现,成都虽然探索打造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营造老幼“代际融合”社区生活场景,但是在政策上缺少统筹衔接的规范标准。比如,养老和托育设施是按照不同建设类型配置的,养老中心属于应配设施,托儿所属于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面对空间资源紧缺的情况,托育设施就会被挤占,无法得到空间保障。此外,中心城区的存量社区用地紧缺,养老、托育机构一般与商业用房合建合用,缺乏专门针对存量社区改建、扩建为“养老托育一体化”设施的建设指引,造成“一老一小”共融的实践较少。
“从成都市的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养老和托育设施中部分生活用房、服务管理用房和供应用房的功能可兼容设置,同时配置会造成一定的资源闲置浪费。”董楠认为,“养老托育一体化”的基础就是要构造共融设施、打造共融空间,然而“一老一小”代际融合设施各自依据的建设标准缺少弹性与兼容性,同时监管部门分块管理、监管标准和力度不一致等原因,造成融合运营困难。
养老托育一体化模式社会认知度偏低,是调研过程中凸显的现实问题。根据调研,社区居民不接受养老托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首要原因是安全问题,占比达65%;其次是卫生问题,占比61.2%。“社区居民认为,儿童接触的信息量、发育阶段的特征与隔代老人的老旧观念差异较大,在代际交往中可能发生碰撞或是冲突,对双方都存在安全风险,同时还担心部分老年人的卫生意识较差,基础性疾病较多,容易发生疾病的感染。”董楠说,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成都推进养老托育一体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如何破解难题,提升“一老一小”幸福指数?董楠和团队也就成都推进养老托育一体化提出了多条建议。
董楠介绍说,可以坚持“试点先行探索经验、以点带面全面落实”的工作思路,在全市择优选择不少于3个条件成熟的社区作为“养老托育一体化”融合示范点,打造契合成都实际、符合成都实情的“成都养老托育一体化建设特色样本”,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同时,优化养老托育一体化发展环境也非常关键,尤其是在养老托育职业化、专业化的人才支撑方面,融合空间的一线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医学知识、康复护理、幼儿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与考核,壮大职业化、专业化人才供给。针对社区居民关注的安全、卫生问题,董楠也建议,要降低养老托育一体化机构的安全风险,严格做好卫生保障。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成都未来该如何构建代际共融场景?董楠认为,构建代际共居、良性互动的融合设施,从老人和幼儿各自的行为特点与需求出发,合理设计养老托育一体化机构的功能空间,充分考虑使用时段和使用特性进行空间有机融合。同时,要积极组织老幼共融的兴趣活动。
多样化推进养老托育一体化共融,在董楠看来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比如,加快探索多代包容的家庭居住场景,促进家庭代际共融,再比如鼓励养老机构与托育机构地址共享、资源共享、设施共享,还可以在全龄友好社区建设中积极探索养老托育一体化服务综合体,实现养老与托育在居住空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据成都发布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